按:本文原作于2009年8月25日。近七年过去了,其内容仍然有现实意义。兹重发于此。
2009年8月26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——七夕,也就是明天。
七夕本来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,无奈现在商业化越来越浓重。
不知何方神圣给它了一个英文翻译:Chinese Valentine’s Day。
虽然方便理解,殊不知东西方节日是不能完全等同的。
就像把中元节说成Chinese Halloween、中秋节说成Chinese Thanksgiving Day一样。
我毫无性别歧视的意思,但七夕是一个妇女过的节日。
最初的七夕是祭祀牛郎和织女两个星星(古人喜欢崇拜自然现象)。
到了汉代,七夕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,成为妇女的节日了。
据古代神话传说,牛郎和织女因忤犯天条,被隔在天河两边,每年七夕才可以通过鹊桥相会。
每逢七夕,妇女都要进行对月穿针线等游戏,向织女乞求智巧,叫做“乞巧”。
这其实是古代劳动妇女对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的一种反抗和不服输。
七夕节,也就是乞巧节,是妇女们寄托美好的希望的日子。
这正是:七夕今宵看碧宵,牛郎织女渡河桥。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。
现在的七夕呢,已经俨然成为了情人节了。
街上的情侣一对一对,单身的疯狂地参加party以求艳遇。
商家其实是最大的赢家,他们成功地对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加以包装炒作,从中牟利。
不是说传统的东西就完全不能创新,也不是说赚钱就要天打雷劈。
只是觉得,看着现在的七夕,或者说是七月初七的情人节,我有些淡淡的伤感。
这种伤感我在圣诞的时候也有过,那可不是中国的节日了。
然而中国人却过得很high,大街上照样是灯红酒绿。
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Christmas所寄托的寓意。
难道我们的圣诞老人,土耳其的圣尼古拉斯主教,帮助穷人仅仅是为了娱乐?
狄更斯在A Christmas Carol里面所描绘的圣诞精神,还有几个人记得?
回过头来看这个七夕,我也完全没看到所谓七夕精神,也就是妇女们对美好的追求。
只有情侣,只有单身的,在街上,搞一些过后会让自己更空虚的amusement。
这就是传统节日不分中西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之必然吗?
我默然。
2009年的七夕,我不是妇女,但我也要过。
我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。
我希望七夕精神普照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