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天,四位老师助教,十四篇全英文章,二十四小时,二十七个小伙伴……盛夏的末尾,深圳南山的科技寺,这五个数字交织在一起,勾画出一幅动人的画面。一个名为阅读马拉松的活动,在我今年的人生里留下了一道深刻的印记。
坐在回桂林的火车上,我思绪万千。整整三天之前,我也在火车上,只不过是相反的方向。从桂林到深圳,从三四线小城到一线都市,看着车厢里的乘客,脸上的欣喜、好奇、悲哀、冷漠。每个人的外表背后,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;而我,也有自己的故事。
我也曾优秀过、光彩过、骄傲过。曾在象牙塔里一度叱诧风云的我,现在却伤感地驻扎在了一个小城市里。每天上班下班,备课上课,一样的面孔,单调的生活,很容易磨灭一个人的激情与斗志。如果在是三十年前,可能我这辈子就这样了——然而不幸中的万幸是,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,能够享受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的便利。科技联通了你我,缩小了现实中的距离,把不可能化为可能,让我有机会认识一群 otherwise 从不会遇到的人。这,就是缘分。
来到教室,见到小伙伴们,才知道原来大家都一样。虽然来自五湖四海,身处各行各业,各有各的成就与经验、需求与目标,但都是一样的困惑与迷茫。我们需要改变,所以我们来了。
两天的相处,热情的分享,智慧的碰撞,陌生人们成为了朋友。在 Eric 老师和 Justin 老师的带领下,大家领略了《经济学人》这本杂志里不同文章的风采。安乐死和同性婚姻,充满争议的话题,铿锵有力的回答;半个世纪的高塔,魅力的老板、创新的建筑师,以及一群报刊编辑记者们的美好回忆;821 年的寒夏,浓烟滚滚,冰川熔融;70 年代的大苹果,危机四伏,枪口指向一个女孩。更有十几年循环的世界经济,从印度小邦走向世界的商业精英,以及作客他国却永远无法真正融入的异乡人。在神奇的讣告板块里,我们认识了很多人,红发的消防大牛、极客的旗帜爱好者、化悲痛为力量的黑人女性、身处险境却心系他人的俄罗斯女记者。这些故事这些人,虽然在预习中已经接触过,但在马拉松里跑起来的感觉,完全不一样。
怎么不一样呢?主要是视角和洞见吧。视角不一样,是因为之前都太过沉浸在了单词意思和语法句型里,忽略了很多看似复杂但又显而易见的东西。头韵、借代、排比,各种在大学课堂里学过却记不住的修辞,竟然在文章里熠熠夺目;原本平淡无奇的文字,竟然能勾画出让人身临其境的画面,一切都能看见,一切都能听见,而已经逝去的人们、发生过的事情,就好像在你眼前一般,栩栩如生。洞见不一样,alas,大概是之前压根就没有想到洞见吧。谁能想到,古人神话里的记载,竟能成为当代考古学的重要证据?过去的世界经济格局,竟然会是观察当下的窗口和解决未来问题的钥匙?天时地利人和之下,诚信为本立足的小人物们,竟能问鼎世界商业?
这些东西,好棒,好美。我可能已经看到了,但这一刻才真正发现。谁说阅读不能是享受呢?
想想来之前,我曾在邮件里提出过我的三大问题——单词量有限,语法不够内化,知识背景匮乏。但经历了这次马拉松,我想它们都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。单词、语法,怎能一步登天,只有扎扎实实阅读积累,才能真正掌握;知识背景,有固然好,没有也不差,找不出所有的“梗”,也不会影响阅读嘛……
临走前,跟三个小伙伴拉了个微信群,合伙买了《经济学人》的讣告之书。希望能从这一篇篇长度有限但内容精辟的文章起,再次打开我自主学习和终生阅读的大门,并且做出分享回馈所有人。大家都是忙人,嗯,不过每周一次分享总可以做到吧;我想明年的过年前,这大概就是我读《经济学人》的主要目标了。还有就是,每个月复盘一次这次马拉松的成果,我想必有奇效。希望明年开春之时,我会蜕变成一个不一样的自己,可能仍旧迷茫,但目光里定会带着坚定。
这次马拉松,真的太短了;两天时间,感觉意犹未尽。希望未来的马拉松可以跑久些,大家多熟悉熟悉交流交流呗。有机会的话,我希望能和同在广西的小伙伴们共同组织,再续前缘。当然如果 Eric 和 Justin 能莅临和大家交流分享,那便是极好的。
火车到站了。回到桂林,回到旧的生活,却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。感谢 Read-a-thon,给我这次蜕变的机会,我相信我会继续努力,不负众望的。

